研究成果
(一)学术专著:
1.《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二)主编出版物:
1.《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探索之路:南开哲学院院庆论文集》(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三)学术论文:
1.协商民主的根在基层,《求是》,2016年第1期;
2.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在演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与齐艳红合作);
3.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平正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
4.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
5.什么是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21期转载;
6.阶级意识的退隐与公民理性的建构,《哲学动态》,2014年第5期;
7.把握时代精神,构建先进文化,《理论视野》,2014年第5期;
8.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四重辩护,《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9.基本遵循: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求是》,2014年第19期;
10.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7日);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光明日报》(2013年10月30日);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3.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
14.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6期转摘;
15.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亟待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7月1日。
16.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1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3期转载;
17.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5期(与齐艳红合作);
18.超越应当的逻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1期;
19.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公平正义问题:关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平正义问题的一种路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20.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根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5期;
21.现代公共领域及其特性:查尔斯·泰勒公共领域概念评析,《江海学刊》2008年4期(与宁乐峰合作);
22.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1期(与王南湜教授合作),《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2期转载;
23.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与王南湜教授合作);
24.现代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次生性层级,《教学与研究》,2007年4期,《新华文摘》2007年15期转载;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
25.消费大众的精神空场与公共理性的重建:关于消费大众与大众文化的一个关联性考察,《求是学刊》,2007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3期转载;
26.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政治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主编之一(王南湜、李淑梅、闫孟伟、王新生)
作为规范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27.异质性社会的社会和谐何以可能—马克思劳动生产理论视域下的公共交往与伦理建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28.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Revival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t present time,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ume1, Number3, 2006.
29.市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
30.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兼论领域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南开哲学》第一辑;
31.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32.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33.市场社会的个人权利和公共伦理(与陈晏清教授合作),《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4.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
35.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光明日报》2000年7月20日转摘;
36.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南开学报》200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转摘;
37.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学海》,2000年第1期;
38.市场社会中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新世纪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9.市民社会理论前提性观念的形成,《殷海光学术思想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40.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学术研究》2002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41.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研究课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经费80万,2014年;
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经费12万,2010年;
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方法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经费7万元,2009年;
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经费20万元,2004年;
5.市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项目经费1万元,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
6.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陈晏清教授与陈晏清教授合作),项目经费5.2万元,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