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义教授在《红旗文稿》发表《科学统筹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3-19浏览次数:11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给我们实现目标任务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发挥独特优势,坚定实现目标任务信心。坚定信心是战胜困难、完成目标任务的动力源泉。虽然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小,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个大国,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为我们战胜疫情,努力实现目标任务提振了士气。克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优势,有世界上最大制造业中心优势,有世界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政府和市场结合、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结合的资源配置优势,有科学统筹的战略规划优势,等等。这些优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建立运行新秩序,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秩序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此次疫情防护要求人员分散、隔离、封闭,这在阻断病毒扩散的同时,也阻塞了经济循环的人流、物流,从而造成生产停工、消费停滞,经济运行受阻。因此,必须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让经济命脉循环起来。首先是建立差异化防控体系。此次疫情对全国各地的冲击是不均衡的,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防控举措,科学制定复工返岗对策。其次要保持流通渠道畅通。复工复产,关键是人流、物流流通起来。这其中,交通运输是“先行官”,必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防控程序,更不能采取破坏道路等极端方式进行防控。再次要利用时间置换空间。可采用错峰复工、错峰返程和错时上下班、暂停汽车尾号限行等办法,减少空间聚集。最后,当前还要对生产假冒伪劣防控物资这种破坏疫情防控和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予以严厉打击。

有序复工复产,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生产活动是企业的生命线。疫情期间能否尽快复工复产,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工人的就业和收入,为此要努力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以产业链为依托,推动企业之间协同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赋能。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比较大,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多,但抗风险能力弱,这就需要政府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赋能。中央提出在宏观调控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目前,中央和各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减免租金、降低税费、金融支持、财政补贴等,相信这些举措只要精准到位,就一定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抓住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具有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牵涉的产业链条多、支撑和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抓好大项目的投资、开工、复工,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鼓励企业以创新为引领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为应对疫情,一些企业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创新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管理模式等,这有利于推动企业走向价值链中高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走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之路。四是加强与对外合作的产业链对接。疫情期间,要优先保障在全球价值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复工复产,提供有效供给,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稳步激活消费,扩大国内外有效需求。消费既是经济运行的终点,又是再循环的起点。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疫情虽然限制了即时消费,但不能阻挡延时消费,还可能激发潜在消费,引致创新消费。因此要稳步激活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此次疫情爆发,使很大一部分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比如餐饮、旅游、娱乐这类的消费,只能设法利用网上超市、网上娱乐、网络外卖等新形式激活部分消费。延时消费部分只是推迟了消费时间,没有消灭消费市场本身,是一种消费力的积蓄,比如家庭装修、家用汽车、家用电器这类的消费,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稳步激活市场,一旦疫情过去,消费冲击波来临,可以抓住机遇挽回损失。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本身也会创新一些新的需要,如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技术同样会创造新消费市场,如5G网络的使用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需求,这些高质量消费市场也要开拓。

积极推进就业,保障基本民生需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居于“六稳”工作之首。疫情对就业产生的严重冲击,造成了企业严重缺工、劳动者渴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化解矛盾,要采取分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方式。比如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政府可采取支持自主创业的形式就业;对于农民工,可采取就地就业形式;对于身在异地但必须返岗就业的人员,可采取政府和企业集中接送上岗;对于身在异地但可以网上办公的人员,尽量创造条件实行网上复岗;依据疫情防控需要,社区可以创造临时就业岗位,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有就业机会。对于坚持稳岗的企业,政府可给予适当的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正在寻找就业机会的人群,政府、企业利用大数据、网络招聘等形式,及时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对大学生就业群体,用人单位要开通各种网络招聘通道,做好招聘工作。要设法避免因为疫情造成新的返贫、致贫。要稳定基本民生用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稳定,使疫情期间人民生活稳定有序;对于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家庭,要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守住民生底线。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